文益禅师第一道场——临川崇寿院原址考
文益禅师(885~958),唐末五代禅僧,法眼宗之开祖。俗姓鲁,浙江余杭人。七岁时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出家,二十岁在越州(今浙江绍兴、余姚等地)开元寺受具足戒。先后到明州鄮山育王寺从希觉律师学律,赴福州参谒长庆慧棱禅师,又到各处参学,在城西地藏院参谒罗汉桂琛禅师。桂琛禅师示寂后,文益禅师历览长江以南的丛林,临川州牧请禅师住持崇寿院。晚年受南唐国主之邀,住持金陵清凉院,又被称为清凉文益禅师。南唐中主李璟追谥他为“大法眼禅师”,因此被称为法眼文益禅师,后世称其所开创的宗派为“法眼宗”。 关于文益禅师出世临川崇寿院,有关佛家典籍和历史著作都有定论。但由于对临川崇寿院的具体地址未有明文,因而后世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根据有关历史典籍和地方史志,结合临川历史地理环境,对文益禅师第一道场——临川崇寿院原址作一考证。
一、文益禅师出世的第一道场
文益禅师出世临川崇寿院,有关历史典籍记述大同小异,基本上没有争议。
《禅林僧宝传》:寻皆出世,益住临川崇寿。①
《景德传灯录》:至临川,州牧请住崇寿院。②
《宋高僧传》:寻游方却抵临川,邦伯命居崇寿。③
《五灯会元》:至临川,州牧请住崇寿院。④
《联灯会要》:师于言下大悟,后出世抚州崇寿。⑤
然而,自法眼文益禅师后,尤其是南宋后,有关佛家典籍和历史著作对临川崇寿院的历史延续鲜有提及,但我们可以从抚州的地方史志中找到线索。
明弘治版《抚州府志》方外卷载:天宁万寿禅寺,杨吴号漕山崇寿,宋景德中赐额“承天崇寿”,徽宗改赐“崇宁万寿”,高宗改“报恩广孝”,寻改今名。元为都道场。⑥
清道光三年《抚州府志》寺观志记载“天宁寺”:旧名万寿天宁寺,五代时杨吴建,寺有一滴泉。宋王安石诗“一滴有源通地脉,半泓无底通湘川”。⑦
清同治版《临川县志》卷十八建置志寺观篇:天宁寺,五代时杨吴建,寺有一滴泉。咸丰六年燬。⑧
从以上三部史志的记载,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信息:
1、临川崇寿院始建于五代杨吴时期,即公元902年-937年。至于创建人为谁,史志没有任何记载。有学者推断为抚州刺史危全讽所建,依据是危全讽主政抚州二十七年(882—909年),其人笃信佛教,倡导佛学。入主抚州伊始,邀请本寂得意弟子匡仁禅师住持疏山寺弘扬曹洞佛法;倡建临川明水寺、临川连珠山寺、黎川幽栖寺、崇仁龙济寺等寺院;施山田于黎川福山寺,资助寺僧,堪为抚州历史上护法檀越之首。临川崇寿院的始建应是其执政抚州晚期所为,因公元909年6月,危全讽率抚、信、袁、吉四州之兵攻打洪州,兵败被执,以悲剧谢幕,故史志不录。
2、临川崇寿院于五代杨吴时创建,初名“漕山崇寿院”。北宋景德年间(998—1004年) ,宋真宗为消除南唐佛教影响,赐额为“承天崇寿院”。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7),宋徽宗依据自己的年号又改赐名为“崇宁万寿寺”。南宋初(1127-1163),宋高宗为超度徽、钦二帝亡灵,诏令该寺摆设道场,敕令改称为“报恩广孝寺”,后再改名为“天宁万寿禅寺”,简称“天宁寺”。元代为都道场,即抚州一郡聚会祈祷的寺庙。后明清两朝,“天宁寺”名称一直沿用,直至清咸丰六年(1856)惨遭兵燹。
3、临川崇寿院及后续寺院历经千年,皇帝数次赐额,多次易名,历代府县史志历次排位第一,在抚州丛林中绝无仅有,其显赫地位可见一斑,无愧为抚州佛教第一道场。由此可见,当年抚州刺史极其赏识文益禅师,邀请住持崇寿院,成为其出世的第一道场。
以上信息,揭示了临川崇寿院名称演变的来龙去脉,披露了临川崇寿院之名在后世为什么销声匿迹的原因,对我们解开临川崇寿院原址之谜有关键作用。
二、此漕山非彼曹山
正因为有关历史典籍对临川崇寿院的具体地址记述不详,因而后世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一种观点:历史上的临川漕山崇寿院就是现在抚州市宜黄县曹山寺。
众所周知,曹洞宗祖庭之一的曹山寺由唐代高僧本寂禅师于870年前后创建,为佛教禅宗支下曹洞宗发脉地之一。
本寂禅师(840—901),福建莆田人,19岁于福州福唐县灵石山出家,唐咸通年间(860-874)初,本寂至洞山普利禅寺参学于释良价座下得承心印后,来到曹山。入住之后广开山门,讲经学法,弘传释希迁“即是而其”,光大释良价所倡“五位君臣”法门,驻锡曹山长达30余载,逐渐形成和完善了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良价、本寂同被尊为创宗祖师,洞山、曹山均为曹洞宗祖庭。唐天复元年(901),本寂禅师在曹山圆寂后,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和法眼宗慧济法安禅师以及黄龙宗教法嗣释雅禅师、道震禅师相继住持。了如,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显化、观心等皆为各代名禅。
曹山寺位于宜黄城南乡陈坊村后曹山山麓,公路里程距县城15公里许,距抚州64公里。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福州玄沙师备禅师”记载:
“韦监军来谒,举曹山和尚甚奇怪。师乃问:“抚州取曹山多少。”韦指傍僧云:“上座曾到曹山否。”曰:“曾到。”韦曰:“抚州取曹山多少。”曰:“一百二十。”韦曰:“恁么即上座不到曹山。”
按此记载,曹山距离抚州城120里,等于现在的60公里,与现实非常契合。
曹山原名荷玉山,本寂禅师因礼曹溪六祖,回来后就改名为曹山。曹山寺在唐以前,就有佛教信士居住,最初叫“今龙堂”,后由居士王若一改名为“何王观”(再名荷玉观),舍给本寂住持。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荷玉观改名为宝积寺(亦称“宝积禅院”),“宝积”是敕赐之名,因地处曹山,曹山寺全称为“曹山宝积寺”,民间简称“曹山寺”。
从宜黄曹山寺的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本寂禅师于870年前后创建宜黄曹山寺,而临川漕山崇寿院创建于五代杨吴时期(902年-937年),此时本寂禅师已经示寂,二者创建时间相差30余年,明显不符。文益禅师后嗣弟子住持临川崇寿院,按史籍记载,文益禅师赴金陵之后,仅有悟空、慧济、契稠先后接任,与本寂禅师身后住持曹山寺诸弟子毫不相干。其之所以命名为“漕山崇寿院”,笔者认为有以下可能:
其一:是由于与曹山寺的传承关系。漕山崇寿院的创建者极有可能是抚州刺史危全讽。其笃信佛教,推崇曹洞宗。其刺抚州时,本寂禅师在宜黄曹山寺开山说法,他多次参禅礼佛,并对禅师倡导的"五位君臣"法要深为悦服,后又邀请本寂得意弟子匡仁禅师住持疏山寺弘扬曹洞佛法。漕山崇寿院建成时,曹洞宗已名闻遐迩,危全讽深知本寂禅师门下人才济济,恳请一位本寂禅师的嗣法弟子担任第一任住持,可谓举手之劳,不必舍近求远。因此,新寺命名时在崇寿院前加“漕山”二字,以示其与曹山寺的传承关系。
其二:是由于临川崇寿寺的地理位置。隋开皇九年(589),临川郡改置抚州,州治在今城西西津赤岗。唐宝应中(762 -763年),“太守王圆以其地势卑下,非道路之会,卜迁于连樊小桥之西陲。”唐中和五年(885),刺史危全讽迁城于羊角山,即现在抚州城的位置,过去孤悬在外的王羲之洗墨池和谢灵运翻经台,一并囊括其中,成为抚州城内名胜。自此,唐末至民国,抚州城区范围基本没有变化。清嘉庆三年《临川县志》刊载“抚州城郭图”,明确标明天宁寺(前身即临川崇寿院)位于城东隅天宁岭(今抚州市荆公路临川区人民医院),距抚州文昌门仅百米左右,北面毗邻唐末始设的官府漕仓,其下为抚河,有漕运码头,故当年很有可能将崇寿院所处的小山称为“漕山”,崇寿院因此加上“漕山”二字,成为“漕山崇寿院”。 后南宋初,临川崇寿寺改名为“天宁万寿禅寺”,“漕山”随之易名为“天宁岭”。
基于以上原因,可以断言,临川漕山崇寿院与宜黄曹山寺是两座不同的寺庙,不能混淆。
三、此崇寿是彼崇寿
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抚州崇寿”和“临川崇寿”这一词汇,为读者带来困扰。如:
《禅林僧宝传》:寻皆出世,益住临川崇寿。⑨
《联灯会要》:师于言下大悟,后出世抚州崇寿。⑩
在涉及“宜黄曹山寺”时,类似情况也比比皆是。如:
《宋高僧传》:寂(在洞山)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者堂盈室满,其所酬对,激射匪停:⑪
《景德传灯录》:(本寂)遂辞去,随缘放旷,初受请止于抚州曹山。⑫
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抚州和临川的建制沿革所致。西汉高祖四年(前204),刘邦大将灌婴取江西,将全境分为18县,赣东设南城县,此为抚州市境区建县之始。东汉永元八年(96),析南城置临汝县(临川县前身)。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豫章郡之临汝、南城两县地置临川郡,分析临汝、南城二县为10县(含宜黄县)。隋开皇九年(589),废临川郡置抚州,辖赣东诸县,临汝县改称临川县。其后抚州与临川的隶属关系延续至今。且因为抚州与临川长期郡县同治,故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往往抚州、临川不分,称谓上混淆使用。其实二者是一回事,“抚州崇寿”即是“临川崇寿”,不熟悉抚州、临川历史的人对此迷惑不解不足为奇。
另外,《江西佛教史》作者韩溥先生将临川崇寿院原址考证在抚州地藏寺(原抚州地区人民医院,今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位置),也是一个失误。个中缘由,需要条分理析。1950年,临川县政府在临川崇寿院原址成立临川县人民医院,1952年抚州专区成立,苦于没有一所直属医院,于是将临川县人民医院改为抚州专区人民医院。1955年8月,抚州专区人民医院迁至赣东大道现址,即抚州地藏寺原址,1970年改称抚州地区人民医院。抚州专区人民医院迁出后,临川崇寿院原址先后为原县级抚州市(镇)人民医院院址,民间俗称“市立医院”。后医院多次扩建,将其北面毗邻的漕仓和南面毗邻的常平仓全部纳入其中。1995年2月,原县级抚州市与临川县合并成临川市,原县级抚州市人民医院改称临川市人民医院。2000年10月抚州撤地设市,临川市人民医院又改名为临川区人民医院,抚州地区人民医院易名为“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另据明弘治版《抚州府志》方外卷记载:抚州地藏寺为宋建,更说明二者之间是风马牛不相及。因此,临川崇寿院的原址在今抚州市荆公路临川区人民医院内,并非在今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即抚州地藏寺原址上。
四、古代诗文中的崇寿院
虽然南宋后的临川崇寿院的演变及现状,有关史籍鲜有提及,但也有一些古人诗文涉及到临川崇寿寺,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与史志相互参照。如北宋名僧慧洪编撰《新编林间后录》中所载“清凉大法眼禅师画像赞并序”:
予元符初至临川承天寺。寺基宏壮可集万指。而食堂翛然。残僧三四辈而已。读旧碑。知为大法眼禅师开法之故基也。影堂壁间画像存焉。神宇靖深眉目渊然。而英特之气不没。岂荷负大法提挈四生者其表故如是耶。稽首为之赞曰。……
慧洪禅师(107l-1128),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俗姓喻,宝峰克文禅师之法嗣,临济宗黄龙系传人。是主要活动于宋徽宗时期的北宋名僧,同时又是盛名于当时的诗人、散文家、诗论家、僧史家、佛学家。元符三年(1100),慧洪禅师奉师命到江浙一带参访云游。次年,转至南岳衡山。崇宁元年(1102),获悉恩师克文和尚圆寂的消息,慧洪禅师自湘归拜,遵师嘱为之建塔于义宁州黄龙山上黄龙寺侧(今在江西省修水县境)。同年秋,应江西抚州太守朱彦之请,慧洪禅师晋院为抚州北郊景德寺方丈,二年后退居。
大观元年(1107)冬,慧洪禅师再次蒙难出狱后,回义宁祭扫恩师塔后,在抚州临川肇建明白庵(原址在今临川区湖南乡瑶溪村)。政和元年(1111),张商英、郭天信等因故而获罪,慧洪禅师也因与之交往密切而受牵连,遭流放海南琼崖之处罚。政和三年(1113),遇大赦,慧洪禅师得北归。次年4月,回到临川,再度入住明白庵。参禅之余,感慨万分,撰《明白庵铭》以示自悔。
慧洪禅师三次住持临川寺庙,对临川的寺庙尤其是府城(县城)内的寺庙非常熟悉,其游览临川承天寺后,写出《清凉大法眼禅师画像赞并序》,明确指出:“知为大法眼禅师开法之故基也。影堂壁间画像存焉。神宇靖深眉目渊然。而英特之气不没。岂荷负大法提挈四生者其表故如是耶。”肯定了此寺是法眼文益禅师开法之故址。慧洪禅师自叙是元符初游览承天寺,元符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三个年号,即(1098年—1100年)。与后世记载崇宁元年(1102)秋,慧洪禅师应抚州太守朱彦之请,晋院为抚州北郊景德寺方丈,时间上有两年的出入,需要探讨厘清,但其基本事实准确无误,无关宏旨。慧洪禅师是元符初(1098年—1100年)游览临川承天寺,根据明弘治版《抚州府志》记载,此时的临川崇寿院已于北宋景德年间(998—1004年) ,被宋真宗赐额为“承天崇寿院”,亦称“临川承天寺”。因此,慧洪禅师游览的临川承天寺即是原来的临川崇寿院,而《清凉大法眼禅师画像赞并序》中文字记述内容,无不与文益禅师及临川崇寿院密切相关。这些线索有力地证明了临川承天寺与临川崇寿院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
明弘治年间编纂的《抚州府志》记载“临川天宁寺”时,附录了南宋杨长儒的《留题天宁寺》诗,与慧洪禅师的《清凉大法眼禅师画像赞并序》遥相呼应,对揭示临川天宁寺与临川崇寿院的传承关系也很有启迪。其诗曰:
法眼三泓井,曹溪一滴泉。
经乾杜宇血,碑老径山禅。
衲子非常释,丛林别是天。
方诸多少泪,分洒汝江边。⑬
全诗开篇即开宗明义,指明了临川天宁寺是法眼文益禅师当年开宗弘法的场所,其源流来自六祖慧能住锡曹溪,开创禅宗顿悟法门,一花开五叶。而“三泓井”和“一滴泉”是寺中的特色景物。其中一滴泉为抚州一处名胜,宋王安石有诗咏之:“一滴有源通地脉,半泓无底通湘川”。 “经乾杜宇血,碑老径山禅。”法眼已逝,景物依旧,睹物思人,令人长叹。“衲子非常释,丛林别是天。”诗人对法眼宗开山鼻祖文益禅师的仰慕,对临川崇寿院昨日辉煌的怀念油然而生,以至于“方诸多少泪,分洒汝江边。”汝江即汝水,是抚河的古称,诗人在此句诗中不仅万千感慨跃然纸上,也间接指明了临川天宁寺即临川崇寿院建在抚河边上,为我们勾勒出临川崇寿院原址的地理位置。
此诗作者杨长儒(1157~1236)是江西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长子,历任永州零陵主簿、浙江湖洲太守兼庾州节度使、广东经略、福建安抚使、敷文阁直学士、修撰、庐陵郡开国侯等,以清廉闻名于史册。江西吉水古代隶属庐陵,即今江西吉安,与抚州毗邻。抚州是吉安入闽的要道,此诗极有可能是作者赴福建上任路过抚州时所作。杨长儒上任途中,游览临川天宁寺,触景生情而挥毫泼墨顺理成章。同时,参照杨长儒的生卒时间,我们也从其诗中内容可以看出,即使在南宋末年,文益禅师出世的第一道场——临川崇寿院,法眼宗的影响并未完全湮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眼文益禅师出世的第一道场是临川崇寿院,而临川崇寿院原址在今抚州市荆公路临川区人民医院院内,并非在宜黄县曹山寺或其他地方。
*注释:
1、[宋] 惠洪著《禅林僧宝传》卷第四29页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青原八世。
2、[宋] 道原著《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 1841页金陵清凉益禅师。
3、[宋] 赞宁《宋高僧传》周金陵清凉院文益传十四313页。
4、[宋] 普济 辑《五灯会元》卷第十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769页。
5、[宋] 悟明 集《联灯会要》金陵清凉法眼文益禅师(凡十三)827页。
6、明弘治版《抚州府志》方外卷。
7、清道光三年《抚州府志》寺观志。
8、清同治版《临川县志》卷十八建置志寺观篇。
9、 [宋] 惠洪 著《禅林僧宝传》卷第四29页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青原八世。
10、[宋] 悟明 集《联灯会要》金陵清凉法眼文益禅师(凡十三)827页。
11、[宋] 赞宁 撰《宋高僧传》周金陵清凉院文益传十四313页。
12、[宋] 道原 著《景德传灯录》卷十七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1226页。
13、明弘治版《抚州府志》方外卷。
黄建平 原临川区委统战部副部长
危仁川 原抚州市临川区社科联主席、抚州文化学者